反内卷半年,工业品不卷了,可2%的CPI目标为啥还是够不着?

 意昂体育介绍    |      2025-10-08 18:22

今年8月,煤炭加工、钢铁这些行业的价格跌势终于缓了点,新能源领域的光伏、新能源车也没再疯狂降价,连统计局都出来说,这波工业产品降价幅度收窄,主要靠市场竞争变规矩了,也就是政府大力整治的“反内卷”。可奇怪的是,大半年过去,咱心心念念的2% CPI目标还是够不着,这到底是咋回事?

就拿光伏行业举例,前两年企业为了抢市场,你卖1块/瓦,我敢报8毛,最后全行业卷得利润薄如纸,甚至偷工减料。今年“反内卷”出手,行业协会协调价格,严禁恶意低价倾销,还把违规企业拉进黑名单,光伏组件价格总算不再“跌跌不休”。按道理说,企业不卷了,产品价格稳了,物价该跟着涨了吧?可现实是,老百姓买日用品时还是觉得“没啥动静”,核心CPI愣是卡在低位,2%的目标线远在天边。

问题出在哪儿?原来“反内卷”治的是供给侧的病,可需求端的老百姓却“躺平”了。工厂生产的东西堆仓库里卖不动,哪怕企业不再打价格战,供需还是失衡,你生产再多,老百姓不敢买,物价拿什么涨?有专家直接点破:没解决就业、收入这些让老百姓敢掏钱的问题,稳物价永远差最后一步。

看看2016年的“去产能”,当时政府直接关停钢铁、煤炭的落后产能,大宗商品价格应声上涨,为啥?因为那时候消费增速比生产快,东西生产出来就能卖掉,供需平衡。可现在呢?工厂复产速度倒是快,但年轻人找工作难,不少人靠着存款“过冬”,消费自然上不去。数据显示,今年前几个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疲软,老百姓更愿意把钱攥在手里,服务消费(比如健身、看演出)也没完全恢复。

更扎心的是,现在不能像2016年那样简单“砍产能”了,得稳就业、保企业,可需求端要是跟不上,物价照样起不来。有人提议,能不能学学当年发消费券、搞家电下乡?但现在的关键是,老百姓不是不想消费,是收入不稳定、对未来没底气,就算发了券,也可能先存起来。

说到底,“反内卷”确实让工业产品价格止住了暴跌,新能源车不再疯狂降价,日用品供需也慢慢平衡了,可这就像给自行车装了个好轮子,另一个轮子(需求端)要是转不起来,物价这辆车还是跑不快。老百姓不消费,企业生产再多低价好货也没用;就业和收入上不去,再严的反内卷政策也是白搭。

这事儿你怎么看?是该继续加码“反内卷”,还是得先想办法让老百姓敢花钱?评论区聊聊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