汉景帝刘启,作为西汉“文景之治”的承继者,不仅以休养生息稳固了王朝根基,更以十四子的庞大子嗣规模,构建了西汉中后期宗室藩王的核心框架。这十四位皇子中,既有差点继承大统的嫡子,也有封地偏远的旁支;既有因谋逆落得国除的败者,也有血脉延续千年、最终复归正统的赢家。
他们的封国分布于天下要地,子孙传承更是与西汉国运深度绑定——有的支系随封国更迭逐渐衰落,有的则在乱世中崛起,成为延续汉室的关键力量。以下结合《史记》《汉书》记载,逐一梳理十四子的生平与子孙传承细节,还原西汉宗室血脉的浮沉轨迹。
刘荣剧照
(一)皇长子刘荣:废太子的短暂人生,子孙无存
- 基本信息:生母栗姬,前153年被立为太子,前150年因栗姬得罪汉景帝被废,改封临江王;前148年因“侵占宗庙地修建宫室”获罪,在中尉府自杀。
- 子孙传承:《汉书·景十三王传》明确记载刘荣“无子,国除”,即无子嗣留存,临江国被收回改为临江郡,这支嫡子血脉彻底断绝,无任何旁支延续。
汉景帝刘启及太子刘彻剧照
(二)皇次子刘德:修学好古的河间献王,子孙传承至西汉末
- 基本信息:生母栗姬(与刘荣同母),前155年封河间王,封地在河间国(今河北献县一带);以“修学好古,实事求是”闻名,曾搜集天下散佚典籍(如《周官》《尚书》),献给朝廷,深得汉景帝、汉武帝赏识;前130年病逝,谥号“献”。
- 子孙传承:
1. 核心世系:刘德(河间献王)→ 刘不害(河间共王,前129年袭爵,在位4年)→ 刘基(河间刚王,前125年袭爵,在位12年)→ 刘授(河间顷王,前113年袭爵,在位16年)→ 刘庆(河间孝王,前97年袭爵,在位43年)→ 刘元(河间王,前54年袭爵,因“杀奴、奸淫”等罪,前37年被废,国除)。
2. 关键节点:刘元被废后,河间国改为河间郡;汉成帝时,曾封刘元之子刘良为“河间王”,短暂复国,但王莽篡汉后(公元9年),再次国除;东汉时,刘德后裔无任何爵位记载,仅保留宗室身份,逐渐融入民间。
(三)皇三子刘阏于:早夭的临江哀王,无后国除
- 基本信息:生母栗姬(与刘荣、刘德同母),前155年封临江王(封地为原临江国,今湖北江陵一带),仅在位3年,前152年病逝,谥号“哀”。
- 子孙传承:《史记·五宗世家》记载“临江哀王阏于薨,无后,国除为郡”,无子嗣留存,支系断绝。
(四)皇四子刘余:从淮阳王到鲁恭王,子孙传承与“孔壁出书”
- 基本信息:生母程姬,前155年封淮阳王,前154年“七国之乱”后,改封鲁王(封地为鲁国,今山东曲阜一带);因“好治宫室苑囿”闻名,曾扩建鲁王宫时拆毁孔子旧宅,意外发现“孔壁藏书”(古文《尚书》《礼记》等),对儒家典籍传承意义重大;前128年病逝,谥号“恭”。
- 子孙传承:
1. 核心世系:刘余(鲁恭王)→ 刘光(鲁安王,前127年袭爵,在位40年,因“酗酒殴打官吏”被削封地)→ 刘庆忌(鲁孝王,前87年袭爵,在位37年)→ 刘劲(鲁顷王,前50年袭爵,在位28年)→ 刘睃(鲁文王,前22年袭爵,无子嗣,前18年国除)。
2. 旁支脉络:刘余另有子刘骄,被封为“郁桹侯”,后代因“酎金失侯”(汉武帝时,诸侯献金成色不足被夺爵)衰落;王莽篡汉后,鲁国旧地改为鲁郡,刘余支系无任何记载,彻底断绝。
(五)皇五子刘非:平定叛乱的江都易王,子孙因谋逆败亡
- 基本信息:生母程姬(与刘余同母),前155年封汝南王,前154年“七国之乱”时,年仅15岁的刘非主动请缨率军平叛,因功改封江都王(封地为原吴国,今江苏扬州一带),掌控东南要地;喜好军事,曾铸造兵器、训练士兵,深得汉武帝信任;前128年病逝,谥号“易”。
- 子孙传承:
1. 核心世系与败亡:刘非(江都易王)→ 刘建(江都王,前127年袭爵,为人残暴,曾与父妾私通、杀害劝谏大臣,前121年因“谋反”罪自杀,国除,封地改为广陵郡)。
2. 旁支结局:刘非另有子刘定国,被封为“淮阳侯”,后因牵连刘建谋反案被废;其余诸子均被削爵为庶民,支系彻底衰落,无后代留存史册。
刘发后裔,东汉开国皇帝刘秀剧照
(六)皇六子刘发:封地偏远的长沙定王,一脉延续汉室四百年
- 基本信息:生母唐姬(程姬侍女,因程姬“有所避,使唐儿夜进”得宠),前155年封长沙王,封地为长沙国(今湖南长沙一带),地处南方偏远之地,是十四子中封地最贫瘠的诸侯王之一;为人孝悌,曾借“歌舞袖短”暗喻封地狭小,汉景帝为之感动,增封武陵、零陵、桂阳三郡;前129年病逝,谥号“定”。
- 子孙传承(西汉最关键支系之一):
1. 核心世系(长沙王爵位传承):刘发(长沙定王)→ 刘庸(长沙戴王,前128年袭爵,在位27年)→ 刘鲋鮈(长沙顷王,前101年袭爵,在位17年)→ 刘建德(长沙剌王,前84年袭爵,因“杀人夺财”被削封地,在位34年)→ 刘旦(长沙炀王,前50年袭爵,在位17年)→ 刘宗(长沙孝王,前33年袭爵,在位19年)→ 刘鲁人(长沙缪王,前14年袭爵,在位4年,无子嗣,长沙国改为长沙郡)。
2. 旁支逆袭:延续汉室的“舂陵侯”一脉:刘发有16子,其中第十三子刘买被封为“舂陵节侯”(封地在舂陵,今湖南宁远一带),开启旁支传承:
- 刘买(舂陵节侯)→ 刘熊渠(舂陵戴侯,袭爵)→ 刘仁(舂陵考侯,因封地潮湿,请求迁到南阳郡,今河南唐河一带,获汉武帝批准,舂陵侯国迁址)→ 刘敞(舂陵康侯,袭爵,西汉末年去世)→ 刘钦(刘敞之子,未袭爵,娶樊重之女,生刘縯、刘秀)→ 刘秀(东汉开国皇帝,公元25年登基,建立东汉,追尊刘发为“长沙定王”,以“汉室正统”名义延续汉朝统治)。
3. 关键历史意义:刘发一脉因刘秀建立东汉,从“偏远藩王旁支”一跃成为汉室正统,不仅延续了汉朝四百年国运,更让汉景帝的血脉在西汉灭亡后得以复兴,是十四子中传承最成功、影响最深远的支系。
(七)皇七子刘彭祖:善弄权术的赵王,子孙因残暴失国
- 基本信息:生母贾夫人,前155年封广川王,前154年改封赵王(封地为赵国,今河北邯郸一带);为人狡诈,擅长利用法律陷害大臣,曾多次诬告封地内的郡守、都尉,掌控赵国实权;前92年病逝,谥号“敬肃”。
- 子孙传承:
1. 核心世系:刘彭祖(赵敬肃王)→ 刘昌(赵顷王,前91年袭爵,在位19年,因“与父妾私通”被削封地)→ 刘尊(赵怀王,前72年袭爵,无子嗣,前68年国除)→ 汉宣帝时,封刘彭祖另一子刘高为“赵王”,复国→ 刘充(赵共王,袭爵,在位29年)→ 刘隐(赵王,前24年袭爵,王莽篡汉后,国除)。
2. 旁支结局:刘彭祖有28子,多数被封为列侯,但多因“酎金失侯”“犯罪夺爵”衰落;东汉时,赵王支系无任何记载,彻底断绝。
(八)皇八子刘端:残暴嗜杀的胶西王,无后国除
- 基本信息:生母程姬(与刘余、刘非同母),前154年“七国之乱”后,封胶西王(封地为胶西国,今山东高密一带);为人残暴,曾因宠臣背叛,将其满门抄斩,又多次对抗中央,汉武帝虽厌恶其行为,但因“亲亲之道”未废其爵;前107年病逝,因无子嗣,国除,封地改为胶西郡。
- 子孙传承:《汉书·景十三王传》记载刘端“无后,国除”,支系彻底断绝,无任何后代留存。
自称中山靖王刘胜后代的刘备剧照
(九)皇九子刘胜:多子多孙的中山靖王,后代遍布天下
- 基本信息:生母贾夫人(与刘彭祖同母),前154年封中山王(封地为中山国,今河北定州一带);以“好酒色、多子息”闻名,《史记》记载其有“子枝属百二十余人”,是汉景帝十四子中子女最多的诸侯王;前113年病逝,谥号“靖”。
- 子孙传承(西汉宗室繁衍最盛支系):
1. 核心世系(中山王爵位传承):刘胜(中山靖王)→ 刘昌(中山哀王,前112年袭爵,在位1年,无子嗣,中山国短暂国除)→ 汉武帝封刘胜之子刘屈氂为“中山王”,复国→ 刘绪(中山康王,袭爵,在位26年)→ 刘光(中山顷王,袭爵,在位27年)→ 刘建(中山宪王,袭爵,在位15年)→ 刘福(中山怀王,袭爵,无子嗣,前55年国除)→ 汉成帝时,封刘胜后裔刘成都为“中山王”,复国→ 王莽篡汉后,国除。
2. 旁支扩散:列侯遍布各地:刘胜120余子中,除继承中山王爵者外,多数被封为列侯(如涿县陆城亭侯刘贞、广望侯刘忠等),封地遍布涿郡、巨鹿、河间等地;因子孙众多,支系逐渐扩散至全国,成为西汉宗室中分布最广的支系。
3. 后世影响:东汉末年,刘备自称“中山靖王之后”(即刘胜的后裔),以此作为“兴复汉室”的合法性依据;虽史书中未明确刘备与刘胜的具体传承脉络,但刘胜“多子多孙”的特点,使其支系成为后世宗室攀附的重要对象,间接影响了三国历史格局。
汉武帝剧照
(十)皇十子刘彻:从胶东王到汉武帝,继承大统,子嗣延续西汉正统
- 基本信息:生母王皇后(原嫁金王孙,后入宫),前153年封胶东王,前150年刘荣被废后,被立为太子,前141年汉景帝驾崩后登基,即汉武帝;在位54年,开创西汉盛世,是汉景帝唯一继承大统的皇子。
- 子孙传承(西汉正统皇室血脉):
1. 核心世系(西汉皇帝传承):刘彻(汉武帝)→ 刘据(戾太子,因“巫蛊之祸”自杀,后裔刘询继位为汉宣帝)→ 刘弗陵(汉昭帝,刘彻幼子,无子嗣)→ 刘贺(昌邑王,刘彻之孙,短暂登基后被废)→ 刘询(汉宣帝,刘据之孙,延续西汉正统)→ 刘奭(汉元帝)→ 刘骜(汉成帝)→ 刘欣(汉哀帝)→ 刘衎(汉平帝)→ 刘婴(孺子婴,西汉末帝)。
2. 关键节点:汉武帝子嗣虽多,但多数因早夭、谋逆衰落,仅戾太子刘据一脉延续至西汉灭亡;汉昭帝无后,汉宣帝从民间逆袭登基,使刘彻支系得以延续,直至王莽篡汉(公元9年),西汉灭亡。
(十一)皇十一子刘越:默默无闻的广川惠王,子孙因内乱衰落
- 基本信息:生母王夫人(与刘彻同母),前155年封广川王(封地为广川国,今河北景县一带);无显著事迹,前135年病逝,谥号“惠”。
- 子孙传承:
1. 核心世系:刘越(广川惠王)→ 刘齐(广川缪王,前134年袭爵,因“杀害姬妾、滥杀无辜”被削封地,前109年病逝,无子嗣,国除)→ 汉武帝时,封刘越之子刘去为“广川王”,复国→ 刘去(广川王,为人残暴,曾发掘古墓、杀害师傅,前70年因罪自杀,国除)。
2. 结局:刘去自杀后,广川国改为广川郡,刘越支系无任何后代留存史册,彻底断绝。
(十二)皇十二子刘寄:卷入谋逆的胶东康王,子孙因功延续封国
- 基本信息:生母王夫人(与刘彻、刘越同母),前155年封胶东王(封地为胶东国,今山东平度一带);前122年,因牵连“淮南王刘安谋反案”(暗中与刘安有书信往来),恐惧发病,前120年病逝,谥号“康”。
- 子孙传承:
1. 核心世系:刘寄(胶东康王)→ 刘贤(胶东哀王,前119年袭爵,在位15年,无子嗣,国除)→ 汉武帝因同情刘寄,封其另一子刘庆为“六安王”(封地为六安国,今安徽六安一带),延续支系→ 刘禄(六安共王,袭爵,在位33年)→ 刘定(六安节王,袭爵,在位22年)→ 刘光(六安顷王,袭爵,在位27年)→ 刘育(六安王,袭爵,王莽篡汉后,国除)。
2. 旁支结局:刘寄另有子被封为列侯,多数因“酎金失侯”衰落。
(十三)皇十三子刘乘:早逝的清河哀王,无后国除
- 基本信息:生母王夫人(与刘彻、刘越、刘寄同母),前148年封清河王(封地为清河国,今河北清河一带),是汉景帝十四子中封王较晚的皇子;仅在位3年,前145年病逝,年仅12岁左右,谥号“哀”。
- 子孙传承:《史记·五宗世家》明确记载“清河哀王乘薨,无后,国除为郡”,因年幼无子嗣,清河国被中央收回改为清河郡,这支血脉未留下任何后代,迅速从宗室名录中消失。
(十四)皇十四子刘舜:最受宠的常山宪王,子孙因罪更迭封国
- 基本信息:生母王夫人(与刘彻等五兄弟同母),前145年封常山王(封地为常山国,今河北正定一带),因是汉景帝最小的儿子,自幼备受宠爱,即便多次犯错(如滥用王爵权力、克扣俸禄),汉景帝都未严厉追责;前114年病逝,谥号“宪”。
- 子孙传承:
1. 核心世系与封国动荡:刘舜(常山宪王)→ 刘勃(常山王,前113年袭爵,因“居丧无礼、虐待百姓”被废,常山国改为常山郡)→ 汉武帝念及亲情,封刘舜另一子刘平为“真定王”(封地为真定郡,今河北石家庄一带),延续支系→ 刘偃(真定烈王,袭爵,在位24年)→ 刘申(真定孝王,袭爵,在位22年)→ 刘雍(真定安王,袭爵,在位26年)→ 刘普(真定共王,袭爵,在位15年)→ 刘杨(真定王,西汉末年袭爵,后归附刘秀,因谋反被刘秀诛杀,真定国除)。
2. 旁支脉络:刘舜另有子刘商,被封为“泗水王”(封地为泗水国,今江苏徐州一带),传承至王莽篡汉:刘商(泗水思王)→ 刘安世(泗水戴王)→ 刘贺(泗水勤王)→ 刘综(泗水戾王)→ 刘骏(泗水王),王莽篡汉后国除,旁支子孙沦为庶民,东汉时无任何记载。
